ATG惡魔血域 / ATG戰神賽特 / 威樂娛樂城 / 雙星電子 / 雷火體育 / 魔龍傳奇試玩

凱爾特人季中總結(球隊篇):少贏2場后,再度揚帆起航

ATG惡魔血域, ATG戰神賽特, 威樂娛樂城, 雙星電子, 雷火體育, 魔龍傳奇試玩

凱爾特人季中總結(球隊篇):少贏2場后,再度揚帆起航
1.半程總體表現
賽季至今,凱爾特人取得了35-12的成績,這其實是個非常棒的成績,作為對比,上賽季1月之后的戰績是34-12,幾無二致。
球迷覺得沒到爽點的原因無非是贏球的方式沒那么粗暴了。
翻了下CTG統計的上賽季1月份以后的比賽跟本賽季比賽的數據對比——
上賽季那段時間的進攻效率118.3,聯盟第5;防守106.2,聯盟第1(斷層);凈勝分12.1,聯盟第1(斷層,第二名9.3),排除掉運氣因素,本來應該可以再多贏3.7場。
本賽季進攻效率119.0,聯盟第2;防守效率111.6,聯盟第4;凈勝分7.4,聯盟第1(第2名7.1)。預期戰績33.4,多贏了1.6場。

而在面對強隊時,他們的表現還能進一步提升。
凱爾特人本賽季“看人下菜碟”的問題是眾所周知的,連球員的賽后采訪都毫不避諱地談論這個問題。
布羅格登那個“得知SGA不打全隊都松懈”的采訪,我甚至可以調侃到賽季末… …
好在他們在分別面對凈勝分前10、進攻效率前10、防守效率前10的隊伍時,都拿出了高水準。
(1)面對凈勝分前10的對手時,凱爾特人的進攻效率121.3,聯盟第1;防守效率112.3,聯盟第2;凈勝分9.0,聯盟第1
(2)面對進攻效率前10的對手時,進攻效率124.1,聯盟第1;防守效率110.4,聯盟第1;凈勝分13.7,聯盟第1
(3)面對防守效率前10的對手,進攻效率116.1,聯盟第5;防守效率113.3,聯盟第11;凈勝分2.8,聯盟第4


面對防守強隊數據沒那么好看(不是第1就不能說好看),主要是因為… …
雷霆防守效率第10… …
你懂的,150分害死人… …
布羅格登:知道SGA不打后全隊都放松了,缺乏侵略性。
這個梗我能講一賽季… …
過段時間雷霆防守效率下去,摳掉這場,基本就回歸上面兩組的效率區間了。
這3組數據其實表明了凱爾特人在面對更強大的對手時,能拿出更好的攻防表現,尤其是進攻端,遇強則強。
還有個點比較有意思,遇見進攻大隊,防守反而更強… …
平時面對其他對手,像極了打卡上班的打工人… …
完成任務就完事兒了,防多了也沒績效獎金… …
2.半程防守總結
考慮到上賽季同時期聯盟平均進攻效率是114.1,本賽季則是相差無幾的114.3的情況下,凱爾特人雖然進攻效率有提升,但是防守出現了比較大的回調。
凱爾特人本賽季防守下滑主要有幾個原因:
(1)羅威的缺席
(2)后場資源溢出,大量單內線陣容讓場上整體體型偏小
(3)一線防守侵略性下滑
(4)偏收縮的防守策略
還有更多原因可以列,但其實這些原因都是互相關聯的。首先羅威的缺席肯定是最本質、最基本的原因,他是凱爾特人防守核心。然而在羅威回來后,除了在個別場次表現出恐怖的防守能力,整體的效率其實并沒有顯著提升。
我們統計了凱爾特人本賽季3個階段的防守表現:羅威回來前/羅威回來后/羅威首發的比賽。
在這三個階段的比賽中,凱爾特人的防守效率一直維持在111左右,在羅威回到首發后,防守效率進一步提升。
還有一個因素需要考慮進去——賽季中期,所有球隊的防守效率都在下滑,防守積極性都在消退,凱爾特人也是。所以最近很多球隊的進攻效率爆炸,近兩周的國王進攻效率131.8,掘金124.7… …而凱爾特人這邊,羅威的回來彌補了一部分隊友防守端的下滑,讓整體防守效率基本持平,防守排名甚至持續上升——羅威的防守影響力比防守數據體現的要大一些。

但這種防守提升,也僅僅是一名合格內線的表現水準——要知道羅威在我心里一直是跟3J同一層次的防守超人。看看3J回來之后迅速把灰熊的防守帶到了聯盟第一,羅威回來并沒有體現如此大的防守影響力。
羅威上賽季在場,對手的有效命中率降低0.3%,而籃下命中率反而上升2.9%。
這跟比賽觀感有不小差距,畢竟羅威是個能封蓋三分出手的怪胎。
根據羅威回來后的on/off數據顯示,羅威在場,

雷火體育

對手的籃下、中距離出手頻率都顯著下降,但是三分出手頻率激增,尤其是非底角三分,這個趨勢跟上賽季是一樣的,但是本賽季趨勢更加明顯。
跟上賽季趨勢不一樣的是不同區域的投籃命中率:
(1)上賽季羅威在場,對手三分命中率要降低4.6%。除此之外,對手籃下命中率降低4.8%,中距離命中率降低0.4%,可以說上賽季的羅威的防守可以影響對手的一切投籃。
(2)本賽季羅威在場,限制對手中距離命中率更加有效,可以降低對手4.3%的命中率。但是其他區域的命中率就不怎么好看了,籃下命中率提升了2.9%,

雙星電子

三分命中率提升1.4%,跟上賽季可以降低對手4.6%的三分命中率相比,相差巨大。而這里最麻煩的是底角三分命中率,

威樂娛樂城

提升了6.0%。

羅威經常守的是底角位置,兼顧護框,而底角跟籃下的同時失守,代表了羅威防守端最主要的工作沒有產生正向收益——協防籃下被底角三分暴擊,忌憚底角三分則被持球人籃下肆虐。
當然羅威因為上場時間還短,數據還存在很大的偶然性。從目前場上最直接感受是,羅威回來之后身體狀態還可以,但比賽感覺還需要再找找,經常感覺比其他人慢一拍。加上很長時間沒有跟隊友同場比賽,默契需要再找找。對于羅威這種經常需要給隊友“擦屁股”的防守定位,跟隊友的默契度很重要。
而另外一位防守核心伙夫,他的防守數據體現的影響力跟比賽觀感上也有不小差別。
雖然比賽中經常看到伙夫擋拆后下沉,被中距離懲罰,但經過半賽季的大樣本數據觀察,伙夫在場,對手的中距離出手是下降的,尤其是跟他上賽季數據對比,這個下降趨勢非常明顯。跟這賽季相比,上賽季蹲得可能更加喪心病狂。
在限制了對手中距離出手頻率的同時,霍福德對中距離區域的出手干擾也同樣卓有成效,對手命中率下降比較明顯。
而在三分線的限制,也同樣呈現出相同的現象,不管是出手頻率還是出手命中率,都有顯著下降。跟上賽季相比,伙夫限制三分命中率方面的提升多達5%。
不過籃下區域成為了伙夫防守的重災區,不管是籃下出手頻率還是命中率,都有很大的下滑。這個跟比賽觀感倒是比較相符——伙夫守蹲坑守了個寂寞,別人進來要么拿分要么拿板… …

從烏度卡時代,甚至追溯到遙遠的“史蒂文斯時代”,綠軍整體防守都偏好蹲坑,以守住籃下為第一要務,凱爾特人限制對手籃下出手的比例常年在聯盟前十。
本賽季跟上賽季相比有個區別:
上賽季蹲的人是霍福德,經常掃蕩到三分線的是羅威,所以羅威限制三分方面做得很漂亮;
本賽季蹲的人是羅威,伙夫經常去上線參與換防,所以伙夫本賽季限制三分回暖了。
當然,伙夫在三分線上的威懾力不如羅威,羅威在籃下護框也缺乏伙夫的噸位跟經驗。
什么時候該放掉底角三分點回收籃下護框,

ATG惡魔血域

什么時候該相信隊友能守住籃下而堅決守死底角三分威脅點,羅威的臨場判斷不如伙夫老道。
為什么讓兩人干自己相對不擅長的事呢?
應該還是出于保護羅威的考慮,少一些跑動,少一些消耗。
防守端還有一個問題,是之前賽后講了無數遍的——一線防守的壓迫性跟侵略性不夠。這也是兩個大個子籃下護框質量下滑的另外一個原因。對手很輕松就進入你的腹地,你頻繁去補位護框,成功率自然會下滑。本賽季凱爾特人逼迫對手失誤方面僅有13.0%,排名聯盟第27;而在上個賽季,這個數據是14.3%,聯盟第10。
缺乏侵略性還體現在給對手的投籃空間上,在幾乎陣容相同、防守策略相似的情況下,上賽季限制對手的有效命中率是50.4%,聯盟第1;本賽季這個數據是53.6%,聯盟第6。
結合對手的罰球數據:上賽季對手罰球18.4,聯盟第9;本賽季18.0,聯盟第2。
幾組數據結合起來看,

魔龍傳奇試玩

很容易就能得出結論:本賽季貼防對手的頻率變低了,犯規變少了,同時給對手的投籃空間也更大了。

投籃這個事兒,我們再深入看一下。
拿這兩個賽季對手投籃分布跟命中率作比較,可以發現,本賽季對手在三分線出手的頻率變少了,中距離區域的投籃變多了,這個跟比賽的觀感是匹配的,更頻繁地蹲守,給了對手擋拆中距離的機會。這種“反魔球”的出手分布,說明防守策略是對的。
但是從各個區域對手的命中率本賽季全面上升,除了上面說的貼防問題外,還有點“打臉”的意思——只聽過投籃有“大小年”,沒聽過限制投籃還有“大小年”啊。
作為“放投”的中距離區域,凱爾特人限制對手命中率都處于聯盟下游水準,跟上賽季判若兩隊;
比起“放投”的中距離區域,三分線“打臉”意味更濃——上賽季對手投得多,命中率差;本賽季對手投得少,命中率高。
但其實凱爾特人限制底角三分沒退化,主要是其他區域的三分,這些區域經常會發生一個熟悉的節目——擋拆… …

理論上,想要恢復上賽季的防守也不難,伙夫站底角協防位兼顧護框,羅威參與上線的換防,把一線防守的侵略性拉滿。這兩人的位置如果對調,伙夫的換防彈性不夠,很多回合還得靠隊友繞掩護+伙夫退一步保持身位優勢,就很容易在擋拆環節就給對手留下突破空間or投籃空間。
但羅威參與上線換防就得要求他滿功率運作,在沒有戰績壓力的情況下,這種用法會造成羅威常規賽過度消耗,影響季后賽。
其實對球迷來說,只要知道凱爾特人的防守還在,在關鍵場合能拿出來就可以了,不需要他時時刻刻拿出來。
畢竟奪冠是一個漫長的過程,需要精密地布置和縱觀全局的眼光。
3.半程進攻總結
上面已經提過,上賽季1月之后的進攻效率跟本賽季至今的進攻效率相比,差距不大。
但兩個階段的進攻理念卻有很大的區別。
上賽季人員剛剛重組,大部分時間都在改善防守端,進攻端相對簡單粗暴,還是延續前幾年的套路,主要還是擋拆發起,錯位單挑的路子。
這里面主要依靠兩樣:體型優勢和雙探花的錯位單挑能力。
防守是底牌,以高質量防守增加攻防轉換的比例,輔之大量的陣地戰錯位懲罰。
說白了就是用雙探花的個人能力給進攻打底,打到哪算哪,進攻端少得1分,那就在防守端讓對手少得2分。
但這有一個問題:碰到防守紀律性非常好的對手時,掐掉了你轉換得分,不給你輕松錯位的機會,你的進攻就被限制了一大半兒。這時候想靠防守單腳走路就非常困難。
總決賽面對勇士就是這個情況,簡單的進攻很容易被限制,前幾場杰倫面對湯普森創造了對位優勢,戰績互有來回;后面勇士拿格林對上杰倫,再想找低成本的錯位優勢就變得相當困難。
進攻手段的豐富化+進攻終結的高效化,是總決賽失利后凱爾特人改善進攻的核心目標。
(1)陣地進攻
雖然NBA一直崇尚轉換等簡單得分的機會,但真正到了高端局,陣地戰才是真正決勝負的領域,跟高端局里中距離是決勝武器一個道理。
本賽季由于羅威長時間缺陣,凱爾特人用體型換空間,大擺五外陣容;同時為了充分利用空間優勢,增加了大量的空切、掩護的戰術。
當下凱爾特人的一個鮮明特點——進攻是進攻,防守是防守。如果沒防好,轉換得分少了,凱爾特人也有辦法在陣地戰中得到相應的分數。
你得有兩條腿走路才會快,萬一被砍掉了一條腿,也能蹦一蹦;不能上來就是一條腿,砍掉了之后只能… …滾。
本賽季打到現在為止,凱爾特人在陣地戰中的進攻效率為104.6,排名聯盟第2。相比于上賽季,在進攻籃板斷崖下滑的基礎上,百回合得分不降反增,可以充分說明凱爾特人在進攻端,尤其是陣地戰中的辦法變多了。

(2)轉換進攻
陣地戰之外,轉換進攻一直是雙探花建隊以來重點抓的領域,本賽季在轉換方面又提升了一個檔次。
對比上賽季,本賽季凱爾特人在轉換進攻的發動頻率方面沒有顯著變化,變化最大的是轉換的效率效率有了質變,提升到了聯盟前十的檔次,順帶著連球隊的百回合轉換增加分也得到了飛躍。
順帶提一句,凱爾特人本賽季防轉換的效率是117.5,排名聯盟第4,前面只有雄鹿、黃蜂、勇士。
對于凱爾特人而言,能防好對手轉換的同時,還能提升己方的轉換把握度,無疑會減輕陣地戰中的進攻負荷,更好地建立優勢。

(3)投籃分布及命中率
本賽季凱爾特人“魔球化”出手一直被人詬病,球迷圈的主流觀點是“魔球”出手分布上限不高,季后賽很容易被針對。
不過正如每一場比賽出手分布會波動一樣,季后賽球員跟教練組也會根據對手制定最適合的戰術和終結模式。
即便拋開這種波動跟針對性不談,上賽季在杰倫“能量轉換”后,其實凱爾特人的出手分布已經趨近于所謂“魔球”。而凱爾特人也順利打進了總決賽。
魔球開山鼻祖沒成功,不代表咱不會成功啊。
不過跟“轉換時間段”的投籃相比,本賽季籃下比例跟籃下命中率都有一定程度下滑,這里面有籃下終結者羅威打的少的緣故,也有杰倫塔圖姆跟那個時段相比命中率有下滑的原因,不過他倆屬于正常性波動。想復制那個時間段聯盟第一的籃下終結效率,有點困難。
對了,多提一嘴,總統來了尼凱之后,籃下命中率下滑很嚴重,尼凱是不是有毒?
中距離區域的出手頻率進一步下降,但是命中率卻相當高,這個區域屬于凱爾特人的“理性區”——你沒把握就別在這個區域出手。
杰倫:我有把握,我來,小雞跳投扔多了也能投死人。
唯一讓人比較迷的就是底角三分,哪怕上賽季混亂不堪的前半段,底角三分把握性都比較高,本賽季這個區域在出手數激增的情況下,命中率卻斷崖式下滑。
要知道,

ATG戰神賽特

底角這個位置,大部分都是空位,在戰術創造了更多的底角三分機會后,命中率反而下滑,是不太應該的。
況且… …底角這位置,杰倫塔圖姆這倆“三分鐵壁”不經常去啊,都是伙夫格威這些優質射手,不應該把握性這么差才對。
這種非自然性的暴跌一般都有回調預期。
希望下半賽季早點回歸正常水準吧,這是潛在的一個增效點。

總體而言,本賽季凱爾特人在防守端經歷了賽季初的放養之后,逐步回歸自己的正常水準,在羅威完全適應后,還有進一步的潛力可挖。
打勇士那場是最好的證明。
而進攻端在馬祖拉上任后,在這些年的戰術基礎上,迅速確立了球隊新的風格,成效顯著。不管你怎么吐槽他的臨場,但他確實在這個賽季將球隊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。
當然問題也有,比如第二發起點布羅格登的融入,比如初始戰術打死之后的應變。
不過這些都不是問題,還有半個賽季的調整時間。
最終呈現給球迷的必將是攻守全能的六邊形戰士。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