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ake Marisnick本壘衝擊Jonathan Lucroy的事件,一路從明星賽前延燒到明星賽後。一記觸身球沒發生衝突,接著一次牽制,讓Pujols與太空人休息室有了口角。事後,天使投手Noe Ramirez和總教練還被禁賽處分。時間往回推,在事件發生後,紅雀精神領袖捕手Molina很生氣的在IG貼文(現在已經刪文了),引來太空人球員Bregman、Verlander等人辯解與護航,其中Verlander留言#fakenews,讓他瞬間招黑。討論這次事件的對錯並不是本文的重點。關於本次事件的討論,可以參考我們生啤C五度的影片,與本站張尤金大的文章。張尤金專欄文章:一場恐怖至極的本壘衝撞,太空人卻成為『潛規則』的受害者?2017年世界大賽時,Gurriel對達比修擊出全壘打後,回休息室做出「政治不正確」的動作,諷刺亞洲人的瞇瞇眼。Bregman是社群愛好者,曾跟球迷筆戰,也曾與印地安人的Bauer有口水戰。過往種種事蹟,讓這次衝擊事件有種「又是太空人」的錯覺。先不管對錯,太空人確實能帶起話題,過去事蹟又能讓話題延燒或帶起社群論戰。這對近年人氣下滑,且觀眾群年齡層上升的MLB來說,絕對是好事,有很多素材可以細心包裝一番,再拿出來行銷。本文就要探討「職業運動的正反派話題行銷」與「如果把太空人塑造成反派」兩件事情。 MLB的行銷困境MLB近年陷入人氣下滑、觀眾年齡層上升,甚至在聯盟的產值與價值都逐漸被超車,北美四大職業運動中,MLB過去長期位居第二,但近年已經被NBA超車。根據今年5月的報導,MLB進場人數已經連續4年下滑。這當然不能只看一個面向,現在娛樂方式非常多樣,直播平臺、影音串流平臺、社群媒體,分散大家眼球的事情越來越多。換句話說,大家的娛樂選項很多,進場看棒球顯得有點老派和麻煩。因為這裡只統計電視,所以很可能有取樣偏誤,有可能年輕人都透過網路觀看,或是進場的球迷年齡層比較年輕。但不論如何,在同一份統計中,老化速度高過競爭對手,不啻是個警訊。
觀眾年齡層上升也是個警訊。根據《運動商業期刊》在2016年統計的電視觀眾年齡層,MLB平均是57歲,比2006年多了5歲,NFL則從46歲上升到50歲,NBA則是40歲上升到42歲。富比世從2010年開始進行職業運動球隊價值排名,從一開始全球前10名,2017年加碼成全球50名。2017年MLB有8隊入榜,2018年只剩6隊。(2018年排名連結)同樣是富比世,2019年全球前100名收入最高運動員,MLB收入最高的是Trout,只能排在第17名。其實Trout的本薪可以排在第9名,但代言收入的收入太少了,只有3M;MLB球員中,代言收入最高的是Harper,6.5M。代言收入最高的是網球名將Roger Federer,高達86M,NBA最高的LBJ有53M,足球員最高的C羅則是44M,NFL最高的Drew Brees也有16M。相比之下,MLB球星的場外吸金能力,完全無法相比。 當然,MLB官方最清楚他們的處境,開始做了一些新嘗試。譬如,故意四壞保送可以直接向主審提出,目的是縮減比賽時間。MLB要提升比賽節奏,也是好事,不過就筆者觀點,比賽節奏並非根本問題。舉F1的例子。F1近年也有人氣下滑的問題,有許多老車迷認為「引擎聲浪變小」是一個因素,但比賽過於無聊才是根本問題。從2010年以來,多數賽季都是單一車隊的賽車性能完全海放其他車隊,比賽勝利與世界冠軍毫無懸念。比賽內容也缺少了競爭性,很多比賽-說難聽點-就是大家在繞圈圈,但是觀眾要看的是車手間的對抗。
所以,加快節奏真的能增加比賽的吸引力嗎?平心而論,MLB的比賽還是好看,球隊間的競爭、球員間的競爭、球員頂尖技術的展現,比賽的質量還是很充足。場邊也有很多看點,譬如小人物崛起、巨星故事、頂級新秀的期待,深入一點還有技術面、進階數據,甚至是交易市場與自由球員市場,MLB不乏題材與故事。但是MLB還是陷入如此困境,說到底,當今球星的魅力不夠,難以成為整個聯盟的代表。先不論Trout,Harper、Machado、Bregman都是很有性格的球星,還是相當有魅力。那就是行銷的問題囉?或許,MLB需要說出更好的故事。 故事與行銷一個好的品牌故事,是行銷上的利器。像是發明家愛迪生的故事、福特汽車的故事、迪士尼的故事、微軟的創業故事、賈伯斯的人生故事、蔣公看魚逆流而上的故事、王永慶努力致富的故事、高雄發大…咳咳。故事簡單好懂,人物設定不複雜,這樣才能廣為流傳,畢竟,你不能強求每個人都花時間讀完500頁的人物傳記-當然,這也有人買單,90分鐘的電影更好。 那呼應一下標題,「反派」的存在可以快速的增加故事的層次,可以增加討論度(或論戰),有討論度就有曝光度,有曝光度,行銷就事半功倍(除非太負面,譬如打假球),對於整個職業運動都會是好事。好的故事不一定要有好的反派,但有好的反派能讓故事具有更多戲劇性,更有魅力。所以蝙蝠俠有小丑,星際大戰有黑武士,X戰警有萬磁王,哈利波特有佛地魔,復仇者聯盟有薩諾斯,讓子彈飛有黃四郎,七龍珠有弗利札,獵人有拖稿西索,灌籃高手有仙道彰和牧紳一,棒球大聯盟有吉普森二世。
(經典反派成就經典之作)職業運動中塑造正反派,早就不是新鮮事了,WWE就有濃烈的正反對抗氛圍。嗯?你說WWE不是運動,是娛樂產業?也對,那我們來看看職業運動中,經典的人物塑造吧! 反派或對抗,對立面的塑造筆者依照個人分法,職業運動中,通常有純粹的「強者對決」以及「正反派對抗」,這兩種的分野並不明確,一般來說,兩種是相輔相成的。 「強者對決」可以先看看現今男子網壇。其實也不太需要塑造,現在的題材非常好,現今三巨頭之間的對決都是「強者對決」。經歷時間的沉澱,巨頭間的對決,已經是現在進行式的史詩之役。不論過了多少歲月,都會有網球迷持續傳頌這段黃金年代。好啦,或許有人要反駁說,Djokovic就有反派氣質。確實,Djokovic有些爭議黑歷史,對比Federer紳士與Nadal拼命三郎的形象-都是純粹正派的形象,Djokovic就自然成了反派。
不過,上面提到的全球收入最高運動員排名中,Djokovic的代言收入遠遠不如Federer,他不管場上確實是個王者,但場外卻沒有與超級反派等級的魅力。 F1過往的操作也比較偏向「強者對決」,早年更有「兩名強者賭上性命對決」的氛圍。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,Senna對決Prost,90年代末期,Hakkinon對決Schumacher,到了21世紀,Schumacker對決Alonso、Alonso對決Vettel、Hamilton對決Rosberg。其實也隱隱然有正反派對決的氛圍。Senna與Schumacher早年駕駛風格都非常激進,對立面的車手都像是正派,尤其Hakkinen,駕駛風格乾淨、很快、場下無爭議,就是個純正正派。
(Hakkinen與Schumacker)Schumacker到了後期,反而像是正派的一方,一來駕駛變得更沉穩持重,二來連霸期間累積大量粉絲,Alonso就像是偷走王冠的臭小鬼。同樣的轉變不斷出現,Alonso日後挑戰大魔王紅牛車隊幾乎成功,形象轉為落寞的正派英雄。Hamilton早年也有著駕駛風格爭議,後來駕駛風格與形象轉變,與隊友Rosberg爭霸時,並沒有明顯正反派。不過F1近年也陷入行銷困境,原本想用Hanilton對決Vettel、四冠王之間的決鬥作為主軸,但Vettel實在不爭氣,連續兩年在爭冠關鍵期發生失誤,好戲就提前早早落幕。近年F1最具反派性質的,就是紅牛車手Verstappen,2016、17年有相當多駕駛爭議,不過這兩年爭議減少,反派形象減弱。當然,賽車性能相差太大、無力挑戰Hamilton也是個因素,如果開始打敗Hamilton的話,可能又會招黑了。 接著,要談談有著鮮明正反派的例子,也是臺灣運動迷比較熟悉的例子:NBA。NBA有著比較鮮明的反派傳統,80年代就有活塞的壞孩子軍團,
真人娛樂
以強硬到骯髒的防守著稱,他們曾擊敗球迷眾多的賽爾提克與湖人,還是Michael Jordan早期的對手,這都讓壞孩子成為NBA史上最經典的反派。近代也不乏擔當反派的球星。Kobe早年因球風、球隊內部氣氛不合以及丹佛事件,同時,幾乎無敵的紫金軍團是聯盟的大魔王,所有球隊的假想敵,這讓Kobe成了當時的反派角色。之後湖人王朝解體,Kobe靠著苦練、求勝欲與奮鬥精神,贏得對手與球迷的敬重。綜觀整個生涯,Kobe就是評價皆具、亦正亦邪的角色。Lebron James在2010年決定離開家鄉球隊騎士隊,前往邁阿密與好友Wade與Bosh組隊。高調的「The Decision」,三名正值顛峰的球星合作,一瞬間成了聯盟頂級強隊兼大魔王,LBJ也成了聯盟頭號反派。也因為有熱火三巨頭,才讓2011年小牛(獨行俠)奪冠如此令人動容。LBJ在2014年決定離開熱火,回歸騎士隊,這次也與Irving和Love組成三巨頭,但這次的反派色彩沒有這麼濃烈,LBJ更像是回到家鄉,試圖完成當年的未竟之業,是他的贖罪之旅。2014-15球季,勇士隊崛起成為新一代強權,極大化三分球攻勢與極端小球戰術,成了NBA的新潮流。但不久後,勇士成了聯盟大反派。禁區主力Draymond Green以防守強悍著稱,在季後賽時,幾次攻擊敵方球員的下體,讓他成了眾矢之的,骯髒球員的代表。勇士隊在2016年總冠軍賽失利,敗給騎士隊,接著,他們迎來了另一位頂尖球星,Kevin Durant,這讓勇士隊瞬間成了超級反派。
除了防守爭議外,還有一些因素,譬如聯盟戰力失衡,原本的戰力就足以爭冠,加入另一名頂尖球星,總冠軍根本開季就預定好了,比賽毫無懸念;再來是Durant本身,離開雷霆隊後,加入另一支更強的球隊,被人批評毫無骨氣,個人處事風格也從原先乖寶寶形象,轉變為會與球迷在社群上論戰的嘴砲形象。 這邊簡單塑造反派的小結論。第一,職業運動的本質還是競爭,正派反派只是以球員行為為基礎,進行更多的人物設定與行銷上的渲染。所以要成為指標性的正派或反派,還必須要夠強,才能構成正反派對抗,不夠強的反派只會成為笑話,不夠強的正派就只是路人甲。第二,個人運動與團隊運動有著根本上的差異,個人運動主要聚焦在球員個人魅力,一個球員就是一個品牌;團隊運動則是有著球隊這個大品牌,正反派會先以球隊作為分野,畢竟如果球隊中有正派和反派一起合作,是一件很違反直覺的事情,球隊裡還會有指標性的反派球員。正反派指標球員,形象容易被簡化,這當然容易造成球迷對球員的誤解,但同時能讓新球迷快速了解這些球員,推廣、行銷變得容易。第三,大量不理性的粉絲,會為正反派對抗加溫。上面舉的例子,不論是Federer、Schumacher、Kobe或LBJ,都有大量的球迷,
必贏娛樂城
其中必然存在瘋狂的鐵粉,這些鐵粉容易討厭站在球星對立面的人,或是將敵方的所作所為放大,這樣就會加速球迷間的對抗、掀起社群論戰。 棒球的反派、對抗與行銷困境舉了這麼多例子,終於要討論回棒球了。棒球也不是沒有反派,以球隊來說,紐約洋基是近代著名的反派,經常在自由市場進行大補強,各種巨額合約讓人有種財大氣粗的形象。不過說實話,還真不夠經典。將上一段的推論在簡化,要形成超級反派/經典反派的要點:1.夠強2.要有指標性反派球星3.有大量不理性粉絲洋基1跟3都滿足了,但是缺乏2。細數90年代末期至今的洋基指標性球星,幾乎都有很好的形象。Jeter、Rivera、Pettitte、Posada,都沒有重大的爭議,就算是A-Rod,爭議事件通常都是場外花邊,或是禁藥風波,場上表現實在不足以稱作反派。至於現役明星主將,Sabathia跟A-Rod類似,田中將大、Judge則保持一貫的優良形象,Chapman則沒有太鮮明的人物設定。雖然不滿足經典反派的要點,但洋基還是有其他特別吸引矚目的部分,就是與紅襪的世仇關係,近年其實也有很多可以操作的點。像是Ellsburry在2014年離開紅襪,轉投洋基,就是另一個可以挑起話題的事件。但可惜Ellsburry在洋基成績不佳,近兩年又因傷所苦,無法延續世仇情緒與熱度。去年4月,兩隊曾發生清空板凳的衝突。洋基一壘手Tyler Austin在跑壘時,鏟了二壘手Brock Holt,之後遭到紅襪後援投手Joe Kelly的觸身球報復,Austin衝上投手丘揍Kelly。這堪稱是近年最經典的鬥毆,不下2015年Odor揍Bautista那一拳。
由於是洋基與紅襪,這件事的曝光度、討論、社群論戰都相當高。我簡單用MLB官方在Youtube上發布的影片來比較,Odor/Bautista事件有253萬點閱,Austin/Kelly事件則有191萬點閱,但後者留言數超過5300,前者只有4500,兩者的討論熱度有著非常明顯的差異。洋基與紅襪兩隊的曝光度本來就比較高,球迷更多、死忠(不理性)球迷也很多,是造成討論度差異的主因。但這事件沒有更多後續,有兩個原因,第一,事件核心的球員,並不是主力球星,本身的知名度並不高;第二,兩人並沒有待在球隊太久,Austin在同年7月就被交易出去,Kelly則是球季結束後成為自由球員,最後選擇落腳道奇隊。近年洋基不再大手筆撒錢補強,原本邪惡帝國的反派形象開始減弱,他們依舊是鎂光燈焦點,但是無法帶起其他球隊鮮明的「對抗」情緒了。球隊間的對抗,算是MLB傳統的行銷操作。除了洋基與紅襪,紅雀與小熊、道奇與巨人,也是有世仇的名號,不過與洋基紅襪得組合比較,話題性還是少了點。 除了球隊對抗,球員間對抗也是非常好的行銷素材。最經典的例子,當屬於McGwire和Sosa的全壘打追逐戰。當你說到McGwire,一定會提到Sosa,他們兩人在MLB的歷史記憶裡,是被綁在一起的。
兩人當時分屬同一個分區,一位是紅雀隊的首席巨砲,
TZ娛樂城
一位是小熊隊的核心打者,兩隊經常交手,又在戰績上互咬。McGwire最後贏得全壘打王,不過Sosa率領小熊以外卡身分進入季後賽,並且贏得當年國聯MVP。有如此大量的對抗與競爭,才能成就一代經典。今年似乎有意塑造Yelich與Beliinger兩人在全壘打與MVP上的競爭,但兩人屬於不同分區,球隊碰面機會少,戰績又毫無懸念-道奇今年根本輾壓全國聯,比較難塑造對抗的情節。或許,如果釀酒人進入季後賽,又與道奇對壘,兩人都有精彩表現,才能真的塑造成經典的宿敵對決。 回到正派反派。棒球看似崇尚禮貌、好球品、並充滿正當競爭的正派形象,但事實上,MLB歷史上最有記憶點的球星,幾乎不是這種純粹正派的形象。Babe Ruth是偉大的棒球巨星,但是他場外負面新聞眾多,場上的球品與態度,也不是一般認定的乖寶寶;Lou Gehrig是同時代、同球隊的另一名巨星,他場內場外幾乎沒有爭議,但所受到的鎂光燈完全無法與Ruth相比,若非與Ruth的關係有嫌隙、連續出賽紀錄以及對抗病痛的經典故事,他所受到的關注還會更少。說到70年代大紅機器,很多球迷會馬上想到Pete Rose,他具有拼命三郎的鮮明形象,還有日後賭博的爭議事件,是個非常有性格的球星。但事實上,Johny Bench才是大紅機器的核心基石,曾蟬聯10屆捕手金手套,還是銘重砲手,是攻守頂尖的超級巨星,紅人史上公認最偉大的球星,大聯盟史上最偉大的捕手。不過就像Trout,他性格、球品毫無爭議,是個各方推崇的好人與好球員,最大的記憶點,只有很強,也因如此,他在後世的知名度反而不如性格鮮明的Rose。90年代有許多名留青史的巨投,Maddux戰功彪炳,曾連續4年拿下賽揚獎,生涯累積355勝,是該時代最偉大的投手。但他的知名度與討論度,遠遠不及同時代的三名強投:Roger Clemens、Pedro Martínez、Randy Johnson。Clemens與Martinez都是性格鮮明、帶有反派色彩的球星,Randy Johnson則靠著高大身材、詭異投球姿勢、超狂三振數據與倒吃甘蔗的生涯故事,成為球迷津津樂道的討論對象。反派或許不討喜,但是,會被球迷牢牢的記住。不得不說,現今MLB缺少了性格鮮明的反派巨星,或是經典的宿敵對抗。沒有話題,怎麼行銷? 是否該塑造太空人隊的反派形象?終於回到太空人隊了,太空人隊正好處在很好操作話題的狀態,已經有很多爭議性事件當作素材。再把前面整理的反派要點拿出來比對:1.夠強,不但是2017年冠軍,目前還維持強大的戰力,預計還能爭霸美聯西區幾年。2.有指標性的反派球星。Marisnick雖然是事件核心,但他的成績與知名度不夠,幸好社群上的論戰,Verlander與Bregman成為焦點,這兩人都有足夠的知名度,Bregman過去就以嘴砲著名,有足夠的份量與過往案例塑造成反派。3.大量不理性球迷…目前可能還不夠大量,但這也跟行銷上有關。如果持續維持話題熱度,真正塑立反派形象,加上球隊實力堅強,要累積球迷並非難事。 相反的,天使隊就能塑造成具悲劇性的正派英雄。天使有當今最強的Mike Trout,日本國民英雄大谷翔平,這兩人十足十正派形象,加上天使歷經許多悲傷的事件,且戰績長年不佳,也有充足的素材,能塑造出悲劇英雄。
同時,正反派球員間的對抗,也能放大來行銷。譬如,Trout對決Verlander,大谷翔平(投手)對決Bregman。當然啦,最好天使未來幾年能提升戰績,與太空人對抗,不然話題性也很難再提升。當正反派形象建立起來後,在行銷操作或社群討論,都更容易炒起話題。譬如,新的世仇組合誕生了,反派太空人對抗正派天使;太空人球星容易被放大檢視,更容易形成社群上的討論;當太空人進入季後賽,他對面的球隊都會瞬間成為正義之師。今年美聯戰績前2名,是太空人與洋基,如果兩隊在美聯冠軍賽碰頭,相信也能引起大量話題討論。再來,道奇很有可能再次稱霸國聯,如果兩隊又再度在世界大賽舞臺碰面,那又會掀起什麼話題呢? 幫MLB寫劇本(以下是純粹腦補,請讀者斟酌服用)2019年美聯冠軍賽,太空人經歷7場惡戰,終於擊退洋基隊,再度進入世界大賽舞臺。而舞臺的另一端,是2017年的手下敗將,橫掃國聯的洛杉磯道奇。但這次不太一樣,道奇隊對於冠軍金盃的渴望與執念,超出所有人的想像。太空人首戰派出Cole,對決國聯賽揚熱門柳賢振,道奇拔得頭籌,這支洛杉磯的無敵艦隊,給太空人一個下馬威。第二戰,Verlander對決Kershaw,兩名當代大投手正面對決,未演先轟動。兩隊有來有往,中間出了一些爭議,第三戰,道奇投手Buehler面對Bregman,投出一次三振,Buehler興奮的振臂高呼,對著太空人休息室念念有詞。Bregman豈是任人嘴砲的性格,當下就回了嘴。所幸捕手趕忙擋在兩人中間,沒有讓衝突擴大。第四戰時,前田健太對Gurriel投出一記近身球,沒有砸到人,
現金版推薦
但是Gurriel相當不爽,站在打擊區與前田互嗆。兩隊板凳清空,Bregman與Buehler又差點槓上,Bellinger想當和事佬,但混亂中被用力推了一把。比賽結束後,Gurriel當年歧視性的動作又被提起,兩方球迷互相攻擊。兩隊鏖戰六場後戰成平手,世界大賽來到最高潮。第七戰由Buehler先發,太空人則是Wade Miley,Buehler每次對決Bregman都是焦點。已經是最後一戰了,太空人精銳盡出,Cole六局登板後援,八局由王牌後援Pressly上場,但陷入了危機,在一分領先的狀況下,太空人提前推出終結者Osuna。打者,則輪到Bellinger。Osuna投的球很刁鑽,但Bellinger技高一籌,中外野的逆轉兩分砲,讓整個洛城陷入瘋狂。最後,終結者Jansen不負眾望、守下勝利。洛杉磯道奇連續3年挑戰冠軍,終於登頂了。Kershaw激動落淚,他追尋一輩子的榮耀,終於到手了!英雄Bellinger毫無疑問拿下總冠軍賽MVP,他同時也拿下賽季MVP,這是屬於道奇的一年。太空人球員神情落寞、空洞,有人看著道奇球員慶祝,有人黯然離開。 2020年賽季。天使隊補強成功,且年輕球員打出超乎預期的成績,Trout依舊神猛,大谷翔平重回投手丘,重現王牌身手與二刀流本色。最後,天使隊以外卡身分進入季後賽,並在一戰定生死的外卡戰中獲勝。他們闖過第一輪後,對手是同區龍頭太空人,他們的宿敵。系列賽第三戰,天使回到主場作戰,好巧不巧,這天的先發中外野手是Marisnick。在Marisnick第一次上場打擊時,全場給予最強烈的噓聲。這時,捕手Lucroy叫了暫停,脫下面罩,向全場球迷致意,並希望球迷能停止噓聲,全場球迷轉而給了這位老捕手最熱烈的歡呼。Marisnick隨後被三振。在回到休息室的路上,投手摟著Lucroy的肩膀,休息室的隊友也給予熱烈的掌聲。成了系列賽最著名的畫面。天使隊持續驚奇,擊敗太空人進入世界大賽。並以黑馬之姿,拿下世界冠軍的頭銜。彷彿說著:正義也許會遲到,但從不缺席。 其他反派素材除了太空人,現今也有其他素材,可以塑造正反派對抗。譬如Machado,過去也有很多黑歷史,態度、球品都曾有爭議。今年從道奇轉隊到教士,可以塑造出反派Machado與道奇之間的對抗。
譬如Harper,離開讓他成名的國民隊,
娛樂城註冊金
轉投同區的費城人。Harper形象不向Machado那麼多爭議,但也曾被批評打球態度不佳,可以塑造亦正亦邪形象,而與國民隊的對抗,又會是另一個精彩的故事。總歸一句話,MLB不乏題材,但行銷包裝的力度遠遠不夠,無法製造出話題熱度。 MLB需要更多故事MLB不缺故事,很多球星故事被傳頌與述說著。但是,需要更多球星與球星的對抗,需要更多場內場外的愛恨情仇。大多數球迷真正在意的,並不是球星貢獻了多少WAR、球星做了什麼機制調整、球隊的交易背後有什麼考量因素或是小聯盟有什麼頂級新秀。球迷要更多競爭性的故事,球員間的情感,具有鮮明性格的球員。塑造出正反派,只是一種手段,
捕魚大滿貫
並非絕對必要,只要有鮮明性格的球員、場內場外的各種故事,就能成為行銷包裝的素材,挑起話題熱度。這些話題無法瞬間轉為觀眾數與營收,但保持話題性,曝光與關注都會提升,也容易塑造球星魅力。這些能吸引新球迷關注,能讓老球迷更加熱中,粉絲更多且更加死忠,還怕營收無法提升嗎?MLB不缺故事,但需要更多有魅力的故事。 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資料來源:MLB官網、MarketWatch、Forbes、ETtoday,